ZAO!怎样合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你“造”吗?——浅析企业应如何制订隐私政策

前言

 

近日一款名为“ZAO”的手机APP在朋友圈刷屏,使用该款软件,用户通过上传自拍照,就可以把多部经典影视剧主角的脸替换成自己的脸。但很快,“ZAO”的隐私政策的相关条款引发了网友争议。根据其隐私政策(据我们的最新核实, ZAO已对其隐私政策进行修改并删除相关争议内容),用户上传相关内容即意味着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以及“ZAO”的用户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与编辑”。除此霸王条款外,网友还爆出“ZAO”的用户无法直接删除已经上传的照片、无法注销自己的账号等情形。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App专项治理工作组[1]工作组)发布公告称,其近期对用户数量大、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App的隐私政策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发现,40App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未经用户允许即收集信息、过度收集信息、用户注销后不及时删除个人信息,以及APP未公开有效联系方式等。这40APP涉及金融借贷、阅读、新闻阅读、社交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扇贝单词”、“同花顺”、“起点读书”等知名APP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个人信息[2]被大量采集和使用,而与之相关的过度采集和滥用等问题也日趋严重。然而在立法层面,《个人信息保护法》却迟迟未出台,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规定仅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及《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此外还有诸如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17)(下称个人信息国标)等规范性文件。本文拟从现行有效的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发,结合杨春宝律师团队为众多客户提供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服务的实际工作经验,就企业在制订对内/对外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下称“个人信息规则”或“隐私政策”)时应关注的核心要点进行介绍,以期对广大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正确处理(包括收集、保存、使用和删除等)个人信息提供有益参考。

 

一、对外——企业如何制订针对用户/消费者的隐私政策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数据安全意见稿”)就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意见稿,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应当包括:网络运营者信息(网络运营者基本信息,及其主要负责人、数据安全责任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具体规则(收集和使用的目的/种类/数量/频度/方式/范围等,信息保存地点、期限及到期后的处理方式,向他人提供信息的规则和信息安全保护策略),以及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撤销同意,查询、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投诉、举报渠道和方法等)。

虽然数据安全意见稿并未正式生效,但杨春宝律师团队认为,该文件对规范企业收集、使用用户/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强烈建议广大企业参考该意见稿制订、修改相关隐私政策,并在后续的商务实践中严格遵守。

以下我们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们的服务经验介绍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和删除的具体规则:

 

1、个人信息的收集

 

诚然,不同企业的隐私政策因其所处行业和实际经营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过杨春宝律师团队认为,关于个人信息的收集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应当是趋同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原则即经权利人同意原则和最小化原则。

关于经权利人同意原则。根据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企业在收集用户/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务必公示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的种类、范围等,并经其同意。未经公示并经消费者同意的,企业不得收集用户的相关个人信息。此外,根据个人信息国标的要求,收集个人敏感信息[3]时,应当获得用户的明示同意[4]

关于最小化原则。根据个人信息国标第5.5条规定,所谓最小化原则是指企业所收集的用户/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应与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有直接关联,且收集的频率和数量应当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最低频率和最小数量。简而言之,企业收集个人信息时必须以实现其产品或者服务的功能为限,不得超出必要的限度收集个人信息。然而在商务实践中,企业通过APP过度索权,明显超出APP的业务功能范围收集用户/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现象层出不穷,例如:用户在下载某些APP后,经常会被索取手机通讯录、录音视频功能等权限,而事实上,该等APP在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用到这些功能和/或信息,这种行为显然严重违反了最小化原则。本次被工作组点名的40APP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APP存在违反最小化原则的现象,尤其是金融贷款类的APP,大多会强行收集用户通讯录中的信息。

 

2、个人信息的保存、使用和处理

 

个人信息的使用与处理必须建立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企业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此外,根据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毁损、篡改或者丢失。而个人信息国标要求企业在收集用户信息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去标识化[5]保存,以此来保障收集到的信息不被泄露。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应当在隐私政策中明确告知用户/消费者,企业保存其个人信息的具体方式以及保障其个人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

根据个人信息国标的相关规定,企业在使用个人信息时,不得超出与收集个人信息时所声称的目的具有直接或合理关联的范围。因业务需要,确需超出上述范围使用个人信息的,应再次征得用户明示同意。此次“ZAOAPP的隐私条款之所以会引发巨大争议,原因便是在于相关条款明显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定。根据“ZAO”修改前的隐私政策,一旦用户点击同意该隐私政策,“ZAO”的即运营企业可对用户上传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再编辑和使用而无需再次征得用户同意,这一要求显然与个人信息国标的规定相悖。

此前,“ZAO”还在其隐私政策中规定,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除“ZAO”APP平台运营方享有使用的权利外,其关联公司也享有同样的权利。而根据个人信息国标,企业在转移、共享收集到的个人敏感信息前,应当告知用户转移的对象,并征得用户明示同意。“ZAO”的关联公司为独立主体,而“ZAO”的用户上传至平台的信息大多为个人照片,一旦遭到泄露,将很可能导致个人受到歧视(如用户的外貌遭到带有侮辱性的评头论足)或危及个人财产安全(考虑到部分支付工具支持刷脸,用户照片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我们理解,该等信息当属于个人敏感信息范畴,因此“ZAO”在向其关联公司转移或共享用户个人敏感信息时理应征得用户同意,因此“ZAO”修改前的隐私政策相关内容显然违反了个人信息国标。事实上我们注意到很多企业在制订隐私政策时亦会像“ZAOAPP那样加入一些“霸王条款”,强烈建议该等企业严格依法行事,切勿为了贪图信息处理的便利性而剥夺用户应享有的涉及其个人信息的相关权益,以免受到相关行政处罚和/或招致用户的民事索赔。

企业除了要避免前述“霸王条款”外,还应当注意大数据技术对于个人信息使用和处理的影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在收集用户/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后,不只是简单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向用户/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更会对这些个人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处理后得到该用户/消费者的用户画像[6],而后基于用户画像向用户推送相关新闻信息、广告等。如果征得用户/消费者的同意,并且仅是出于为用户/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目的进行推送的,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却利用用户画像侵犯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最近几年频繁爆出的“大数据杀熟”[7]就是典型的企业利用用户画像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虽然近年来网信办多次约谈了利用“大数据杀熟”的网络平台经营者,但是实践中仍存在违法利用大数据等加工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例如去年五月爆出的携程大数据杀熟事件,有用户称在携程APP上预订酒店,使用不同的携程账号搜索同一家酒店同一房型显示的价格并不相同,在没有任何优惠的情况下,同一时间作为老用户的账号显示酒店预订价格为208元,而新用户账号显示的价格仅为198元,两个账号价格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此类现象,数据安全意见稿作出了一定的规制,即:企业通过互联网等利用用户画像推送新闻信息、商业广告等(下称“定向推送”),应当以明显方式标明“定向推送”字样,同时还应该给予用户选择权,消费者可以选择定向推送的数据信息,也可以选择非定向推送的数据信息。关于定向推送,今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也明确规定,在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时,企业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隐私政策中列明使用和处理用户/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具体方式,而对于定向推送等服务,企业应当告知用户/消费者选择非定向推送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避免被认定为存在“大数据杀熟”或其它利用用户画像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3、个人信息出境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将收集到的某些个人信息传送到国外的子公司或者母公司进行存储或者处理是惯常操作,而该行为必须遵循涉及个人信息出境[8]的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法对关键信息[9]出境作出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即要求关键信息的运营者在中国境内运营的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而今年6月国家网信办出台的《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安全评估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问题进行了扩展和进一步明确。该办法规定,如网络运营者向境外提供在中国境内运营的过程中收集的个人信息,应当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申报并进行安全评估。经安全评估认定个人信息出境可能影响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或者难以有效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不得出境。与此同时,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个人信息出境记录并且至少保存5年。虽然该办法尚未正式颁布生效,但是对于涉及个人信息出境的跨国公司而言仍有较强的参考意义,我们建议其在隐私政策中明示用户/消费者个人信息出境的目的等信息,并承诺将严格依法行事。

 

4、个人信息的更正与删除

 

根据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用户/消费者而言,如发现企业收集的其个人信息存在错误,其有权要求企业进行更正(即更正权)。而删除权,也被称为“被遗忘权”,该权利最早在2012年欧盟的相关个人信息法案中被提出,其权利基础在于企业并无权永久使用其收集的用户/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我国法律法规中虽没有“被遗忘权”的相关规定,但是根据个人信息国标以及公安部等部门发布的《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等相关规定,个人信息应在实现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内保存,而超过保存时限之后应删除个人信息。如本文前言部分所述,“ZAOAPP此前的隐私政策限制用户直接删除其上传的图片,这一行为事实上侵犯了用户的删除权,应予以纠正。同时根据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如企业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个人信息,用户有权要求企业即刻删除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因此,我们强烈建议企业应当在隐私政策中列明用户/消费者享有更正权、删除权等权利,并且告知用户/消费者行使该等权利的具体渠道及步骤。   

 

5、儿童信息的特殊保护

 

除前述关于隐私政策的普适原则和内容外,企业在收集用户/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时还应当特别关注对儿童[10]的特殊保护。国家网信办在2019822日公布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下称“儿童信息保护规定”)。根据该规定,企业在收集儿童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更加严格的程序,例如:在收集、使用儿童个人信息时,应当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儿童监护人且征得其明示同意;儿童或者其监护人要求企业删除其收集、存储、使用的儿童个人信息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删除。

儿童信息保护规定将于2019101日起正式生效,因此我们强烈建议企业(尤其是主要面向儿童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例如一些益智类电子游戏的经营者等)在制订隐私政策时应当将该规定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并在收集、使用儿童个人信息时加以严格遵守。

 

二、对内——企业如何制订员工隐私政策

 

在商业实践中,企业为日常经营和内部管理之目的,往往需要不时收集/使用员工的相关个人信息,有时还要根据业务需要将该等信息提供给合作方。而在进行员工个人信息收集、处理的过程中,存在信息过度收集、信息不当泄露(因企业自身或合作方的原因)或遭受黑客攻击等各种潜在风险。因此,如何制订一份合法有效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员工隐私政策,对广大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我们理解,企业为其外部用户/消费者制订的个人信息规则所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关键点应同样适用于其内部员工隐私政策,此外,考虑到企业所收集的员工信息在内容上可能会比企业所收集的外部用户/消费者的信息更为具体和私密(如员工信息可能涉及婚姻状况、近亲属信息等),员工隐私政策应当更强化信息保护方面的措施。

杨春宝律师团队的一外资客户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需要将员工派驻至委托方(俗称“甲方”)处提供服务,因此需应甲方要求向其提供该等员工的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学历和工作经历等在内的相关个人信息。该客户系一家英国上市公司,因此,于20185月正式实施的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隐私和安全法”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下称GDPR)直接适用于该客户(如英国在未来正式退出欧盟,GDPR的规定将被写入英国的《2018数据保护法》)。根据GDPR,个人数据只属于本人,不属于其他任何人,个人拥有了解其个人数据被如何处理、访问,要求更正不正确的个人数据,要求删除个人数据,抗议个人数据被用于营销,在特定情况下要求限制个人数据处理等多项权利。违反GDPR将被处以高达全球收入的4%或2000万欧元的罚款,以较高者为准,GDPR同时支持数据主体寻求损害赔偿。因此,尽管该客户的英国总部拥有非常完善的员工隐私政策,其在中国境内的业务公司在员工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必须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该客户在中国境内处理员工个人信息的相关风险,我们及时为其制订了《员工隐私政策》并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员工个人信息的收集。该部分内容与本文前述企业制订对外隐私政策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大致相同,即应遵循经权利人同意和最小化原则等要点,同时应将隐私政策作为公司的重要规章制度,在员工入职时让其对隐私政策的纸质或电子文档进行签收。此外,我们还提请客户注意,在员工入职时如需收集其近亲属的相关信息,应征得其近亲属的同意,并将客户收集该等信息的目的和客户的联系方式告知该等近亲属。

第二,员工个人信息的保存。在这方面,我们针对客户公司对员工的信息保存设置了相关条款,建议客户应在必要时建立独立的数据库,存储员工个人信息。如需对员工个人信息进行访问、管理、维护,则应设置严格的内部审批流程。此外,隐私政策在涵盖员工查询和更正其个人信息的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员工在离职时享有的被遗忘权,即有权要求客户永久性删除其收集到的离职员工的相关信息。

第三,员工个人信息的披露与使用。这部分主要涉及客户在商业往来中,对外提供员工个人信息时应遵循的原则。我们建议客户如确有必要向甲方披露员工个人信息时,必须经公司管理层的严格批准,以防止员工个人信息被滥用。并且,在向甲方披露员工个人信息时,务必与甲方签订保密条款,保证所披露的员工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与此同时,我们还建议客户应当对该等披露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包括披露的目的、披露的信息种类等。当然,对于为了公共安全或者应有权机关强制性要求进行披露的,可不经相关员工同意,但应在依法进行披露的同时,书面告知相关员工。

 

结语

 

如前文所述,ZAOAPP在网友的一片质疑声中对其用户隐私政策进行了修订,删除了违法违规的相关内容。而工作组也在公告中要求本次涉嫌违规的40App的运营者应当及时联系工作组并对其隐私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整改,否则工作组将建议相关部门予以处置。而对于企业而言,如未能制订出一套合法合规且行之有效的员工隐私政策,将存在因侵犯员工个人信息而招致索赔的潜在法律风险。因此,杨春宝律师团队建议广大企业(特别是网络平台和APP运营者等)及时制订或完善对内和对外的隐私政策并向用户/消费者/员工及时公布,并在今后的日常运营中,严格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和隐私政策,依法收集、使用、保管、删除个人信息,以避免因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而招致民事赔偿,被处以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徐冬冬对本文亦有贡献)


[1]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是根据《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受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委托,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成立的工作组。主要负责对用户数量大、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App隐私政策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2] 《网络安全法》第76条第5款: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3] 所谓个人敏感信息是指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银行账号、个人因生病医治等产生的相关记录等。

[4] 所谓明示同意是指个人信息主体通过书面声明或主动做出肯定性动作,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特定处理做出明确授权的行为。例如:个人信息主体主动作出声明(电子或纸质形式)、主动勾选、主动点击“同意”、“注册”、“发送”、“拨打”等。

[5] 去标识化是指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技术处理,使其在不借助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识别个人信息主体的过程。

[6] 依据个人信息国标,所谓用户画像是指通过收集、汇聚、分析个人信息,对某特定自然人个人特征,如其职业、经济、健康、教育、个人喜好、信用、行为等方面做出分析或预测,形成其个人特征模型的过程。

[7] 大数据杀熟是指利用大数据对老客户进行利益宰割。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平台收集的海量用户信息和数据,生成用户画像。企业基于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精准识别和归类,开启个性化推荐,并通过向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来赚取更多利润。

[8] 个人信息出境是指网络运营者向境外提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的个人信息。

[9] 此处关键信息指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共事业等重要行业运行的信息。

[10]指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 本站声明:本站所载之法律论文、法律评论、案例、法律咨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权人均为站长杨春宝高级律师本人。欢迎其他网站链接,但是,未经书面许可,不得擅自摘编、转载。引用及经许可转载时均应注明作者和出处"法律桥",并链接本站。本站网址:http://www.LawBridge.org。
  •  
  •         本站所有内容(包括法律咨询、法律法规)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本站不对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负责。您在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时,请洽询有资质的律师。本站将努力为广大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不对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费服务作出正式的承诺。本站所载投稿文章,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回复